已满18三秒自动进入射情_已满l8点此进入甸伊园大象_双人扑克黄黄免费入口

扫码添加关注医院公众号
分享
“守护心灵 有你有我”——肿瘤患儿成长支持小组
2022/07/25 来自: 本站    作者: 管理员 浏览:3556

一、小组背景

(一)患儿情况:肿瘤患儿因需要长期住院治疗,患儿在治疗期间限制在科室活动,缺少同龄人的娱乐活动和学习环境,他们年龄集中在4-8岁之间,大多因为治疗,有较多的负面情绪;同时,患儿在院治疗期间缺乏完善的教育条件与环境,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我需求。往往表现在用哭闹的方式获得自己想要的玩具;不经他人允许,随意拿取病友的物品;无限制刷手机视频等,大多患儿行为上多为满足自我需求为主,不服从家属的管教。

(二)家属情况:大多长期一人在病房陪护患儿,他们有年轻的父母,或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部分家属不知道如何回应患儿的需求,也缺乏正向的管教方法。有些家属用恐吓、责备的方式让患儿停止哭泣;或是无条件满足患儿需求,使其配合治疗;或是面对患儿无休止玩手机的问题束手无策等等。

(三)科室情况:病区通道空间较大,有单独的会议室,医护人员对患儿家庭比较关注,支持社工开展小组活动。

二、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的:提供给肿瘤患儿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所需要的娱乐活动、同伴支持和成长教育支持等,促进患儿改善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提升患儿家属正面管教能力。

(二)服务目标:

1.70%参与小组活动的患儿能根据社工在活动中展现的环节完成任务,情绪和行为问题得到改善。

2.70%参与小组活动的家属能掌握关于患儿游戏治疗、绘画治疗、音乐治疗的1-2个技巧。

3.在小组活动意见反馈表中,80%参与小组活动的患儿和家庭表示对小组活动开展满意。

三、理论基础

(一)激活心灵的游戏治疗:指在游戏过程中提供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是以患儿作为对象,通过游戏作为媒介,以此深入患儿内心对其个人人格及行为的改变进行协助的一种治疗方式。游戏治疗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游戏作为媒介营造轻松的氛围,患儿通过认真参与,体验竞争与合作,放下戒备心,融入团队。社工的主要任务是在患儿自由游戏时,耐心、仔细地观察患儿游戏的表现并做好记录,让患儿尽情地、充分地宣泄内心体验,操控者观察其行为上暴露的问题并运用康复训练中的行为训练来进行矫正。患儿若能在游戏中自由地通过语言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其紧张、焦虑等情绪就会随之减轻。

(二)支持性、活动取向的音乐疗法:在这个层次中治疗目标一般是通过各种治疗性的音乐活动,不是通过内省或对心理的分析来达到的。社工集中在对此时此地的体验和可观察的行为上,目标是增强患儿正常心理防御机制,促进正确的行为控制能力。

(三)心理艺术之一的绘画疗法: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作为一种玄妙的语言,社工可以通过绘画引导家属解读其患儿的心灵密码,理解患儿的内心想法和行为。

四、服务实施

第一节:开启守护心灵之旅

(一)本节目标

1.社工与组员,组员之间相互认识;

2.初步感受游戏、音乐、绘画疗法的过程;

3.社工引导组员确立小组目标、初步订立小组规范、建立小组关系。

(二)主要内容

小组环节

具体内容

开场介绍

社工自我介绍、本节活动任务及大概流程

破冰游戏:音乐传花

游戏规则:播放节奏欢快的音乐,音乐停止时花球在手里的家长和患儿自我介绍,并鼓励患儿表演节目;达到让组员放松,互相认识,也能促进规范患儿的行为。

房树人绘画

 

讲解绘画元素房树人内容后让患儿自行绘画;社工逐个分析绘画内容,引导家长多从孩子的心灵世界出发,理解孩子的行为。

制定小组契约

社工引导亲子表达在小组中应该遵守的规定;

制作小组海报

并写下在小组所想要达到的目标,签下名字然后合照留念。

(三)过程总结

1.社工与患儿接触时,可以用亲切,温柔的语调介绍;

2.在参与传花球环节中,患儿可能无法根据社工指令做出动作时,鼓励家长进行引导和传递;

3.在制定小组契约环节,鼓励患儿遵守小组约定,比如每节小组准时参与、小组中要尊重他人发言、文明用语等,以此增强组员的投入和认同。


1:亲子制作房树人绘画

 

第二节 心情有颜色

(一)本节目标

1.增强组员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

2.通过游戏疗法,引导组员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

3.通过绘画疗法,引导组员将感受用颜色和绘画表达、宣泄出来。

(二)主要内容

小组环节

具体内容

开场介绍

社工引导组员回顾上节小组内容,并预告本节小组目标及大概流程。

桌游情绪小怪兽

 

1)介绍情绪代表的颜色纸牌:我们内心里主要住着7只情绪小怪兽.

开心的黄色-“啦啦,生气的橙色-“嘟嘟,惊讶的红色-“喔喔,讨厌的紫色-“咘咘,害怕的黑色-“吖吖,伤心的蓝色-“呜呜,以及轻松的青色-“嗯哼。随着年龄的增加,心里的小怪兽会越来越多;

2)介绍桌游玩法:将地图摊开,平铺在桌面,两组亲子,每人拿一个小怪兽木头棋子,放在起点的位置。把7种牌分开放置。轮流丢骰子,开始游戏。

3)地图格子的颜色,对应着牌的颜色。踩到格子,按颜色抽牌。抽到牌需要按牌的提示回答情绪小问题,或者做出情绪代表的表情;

4)如果回答不出来,或者不想回答。下一轮就休息一轮。通过游戏让患儿放松,并在游戏中练习表达情绪。

填色涂鸦袋

 

1)为患儿准备涂鸦袋,讲解涂鸦内容和范围后,利用游戏中颜色代表的情绪,来让患儿涂鸦;

2)家长指导,患儿绘画,在绘画过程中让家长观察患儿使用的颜色,并引导患儿说出颜色带来的感受以及家长照顾过程中不满意的情绪。

3)社工引导家长和患儿形成正面的管教方式。

总结

 

1)社工引导组员分享参与小组感受与收获,预告小节小组时间与内容;

2)为参与患儿家庭赠送小彩笔和绘画纸,鼓励家长与患儿日常绘画,促进亲子沟通以及疏导情绪。

(三)过程总结

1.与家长交流时注意引导他们去思考培养患儿情绪管理的四个方面:认知,共情,设限,调节。只有认识情绪,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不仅需要读懂自己的情绪,也需要能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没有不良情绪,只有情绪带来的不良行为;所以家长需要对孩子的行为划定限制,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方法,调整情绪,调整心情,再影响行为问题的改变;

2.在情绪小怪兽桌游环节中,尽量帮助患儿淡化胜负的观念,以共同参与、认真投入的理念取代,鼓励患儿注重游戏参与过程;

3.在日常教育中,家长可以通过绘画,学会用色彩来引导患儿表达自己当时的情绪,以及产生情绪的原因,以了解患儿需求、理解患儿行为,形成良好的正面管教思维;

4.在小组过程中,由协助社工观察患儿的行为表现,当患儿表现出不良行为,通过提醒来纠正,同时主导社工应向大家强调纪律,让家长学会与孩子制定契约,尽可能地遵守规则。


2:情绪小怪兽桌游

 

第三节:音乐治愈心灵

(一)本节目标

1.建立小组关系,再次熟悉小组规则;

2.通过音乐与游戏的结合,让组员感受集团合作的快乐;

3.通过亲子合作使用敲敲琴来宣泄情绪以及促进行为规范。

(二)主要内容

小组环节

主要内容

开场介绍

社工回顾上节小组内容,并说明本节小组任务及大概流程。

回顾小组规则

 

1)社工播放轻松的音乐背景,并开始引导组员回想在小组建立的第一节制定的规则,回答正确的社工适当奖励。

2)鼓励组员分享自己或他人在小组中的积极表现(比如遵守小组约定、主动帮助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等),组员主动分享进行及时肯定与奖励。

3)引导组员回顾自己是否有遵守小组约定,如果有组员主动分享,肯定组员表现,引导其他组员学习。

雨点变奏曲

 

1)介绍游戏规则,并带领组员反复熟悉手势。

微风”—手掌摩擦;小雨”—手掌相互敲击

中雨一两手轮拍大腿;大雨”—大力鼓掌

暴雨”—鼓掌+跺脚;暴风雨”—+鼓掌+跺脚;

2)社工为组员讲述天气变化场景,让组员听到上述词语做出相应动作。

心情敲敲琴

 

1)向每组家庭分发敲敲琴,先让组员感受敲敲琴的音乐;

2)社工为大家表演弹奏《一闪一闪亮晶晶》;

3)向家长分发弹奏谱,并教家长如何弹奏;

4)为组员布置家庭作业,家长带领患儿学会弹奏《一闪一闪亮晶晶》。

总结

1)社工先为组员总结本次小组的收获,并告诉组员下一次小组活动时间;

2)为参与患儿家庭发放敲敲琴进行练习,鼓励家长与患儿日常弹奏,促进疏导情绪及行为规范。

(三)过程总结

1.在回顾小组规则的环节中,社工强调父母要重视与患儿建立契约或规则,并互相遵守,有利于患儿规范行为;

2.在雨点变奏曲过程中,引导患儿注意节奏,针对不配合演出节奏的患儿,社工适当提醒,经过提醒患儿配合演奏,社工适当赞扬,并让家长观察学习社工的引导方式;

3.在敲敲琴日常练习中,引导家长了解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孩子总是想要玩手机等想法背后的真正需求,也许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有效与高质量的陪伴。


3:敲敲琴练习

 

第四节:心灵的绘画

(一)本节目标

1.回顾上节小组中布置的家庭作业;

2.通过游戏来引导患儿注重遵守规则,规范行为;

3.通过绘画自画像来促进亲子交流。

(二)主要内容

小组环节

主要内容

开场介绍

社工回顾上节小组内容,并说明本节小组任务及大概流程。

敲敲琴演奏

1)社工引导亲子表演敲敲琴,对于主动表演的组员及时肯定;

2)在亲子表演中让大家倾听,无论表演是否成功,只要亲子共同弹奏,社工表示肯定并引导大家鼓掌肯定。

思维锻炼:串珠子游戏

 

1)社工讲清游戏规则,并开始游戏;

2)游戏第一轮不强调规则,组员比一比谁串得最多;

3)第二轮在串的过程不能同颜色的串在一起,强调新一轮的游戏规则;

4)第三轮按照社工在第二节的情绪颜色来串不同颜色的珠子,社工带组员回顾情绪颜色,当社工说出情绪时,组员反应出是什么颜色,并串出对应的珠子,串错则需重新调整。

我眼中的&父母眼中的

1)社工先告知家长和患儿,组员分别画出患儿在自己心里的样子,并错开座位,孩子坐一组,家长坐一组;

2)随后将白纸和画笔分发给组员,并告知组员如何绘画,以及在绘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3)制作后患儿家庭分别展示,而社工留给亲子讨论绘制想法的时间,引导患儿家长表达对患儿的爱与期待。

总结

 

社工先为组员总结本次小组的收获,并告诉组员下一次及最后一次本小组活动时间

(三)过程总结

1.在串珠子游戏环节,既注重患儿体验感,对患儿的串珠干预不进行过多干预,同时,也要循序渐进地引导患儿注意游戏规则,以游戏规则为切入点,引导患儿遵守小组约定及生活中的行为规则;

2.社工在展示组员画像前,应强调说明每个人心里的一面并不仅仅是组员目前看到的样子,因此,不要取笑他人的画作,日常生活中也不要去指责或伤害别人;

3.患儿家长表达对患儿的爱与期待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无法控制情绪而哭泣的家长,社工应该准备好纸巾,并给予家长安抚与鼓励。


4:患儿绘制的自画像

 

第五节:回望成长的一小步

(一)本节目标

1.社工回顾小组活动过程引导组员分享在小组的收获以及积极的变化;

2.与组员告别本次小组活动,展开新的期待;

3.引导组员完成小组活动参加者意见反馈表。

(二)主要内容

小组环节

主要内容

暖场音乐游戏:时间像小马车

1)社工开场前循环播放音乐让组员熟悉;

2)社工分别向家长和患儿示范打节拍的动作;

3)社工播放音乐,家长和患儿根据节奏,分别训练,熟悉节拍动作;亲子为一组,跟随音乐打节拍。

小组温馨回顾

 

1)社工播放往期小组开展照片、视频,以及PPT回顾在小组活动中的温馨场景以及组员学习的内容;

2)社工引导组员主动分享回忆、感悟、收获,并为分享的组员送上纪念礼物。

告别和期待

 

1)告诉组员小组结束,并完成小组活动意见反馈表

2)组员填写心愿便利贴,贴在小小心愿树上,将心愿和期待留下来,合照留念。

(三)过程总结

1.暖场游戏先引导个体熟悉节奏,再引导群体配合,节拍跟随音乐背景拍打,能让参与组员享受到音乐的快乐,以及个体融入集体的快乐感和成就感;(三)过程总结

2.在回忆的过程中,社工也可以分享个人的观察和感悟,成长不只是患儿的成长,也是患儿家长、社工的一次成长。


5:小组大合照

 

五、小组评估与成效

(一)问卷调查法评估

本次小组中,患儿家庭共参与8组,共16人,社工设计了小组参加者意见反馈表,在小组结束后发放,回收率达100%,满意度达89%,从问卷调查得出,小组满意度较高且服务目标达成。

1.意见反馈表结果

满意度调查

非常不满意

不满意

一般

满意

非常满意

满意度

小组时间安排

0

0

1

1

6

87.5%

小组场地安排

0

0

1

2

5

87.5%

社工工作表现

0

0

0

1

7

100%

小组内容呈现

0

0

0

0

8

100%

目标达成情况调查

不同意

不确定

同意

结果

参与小组活动的孩子能根据社工在活动中展现的环节完成任务,行为和情绪上得到了改善。

0

2

6

75%

参与小组活动的家属能掌握关于患儿游戏治疗、绘画治疗、音乐治疗的1-2个技巧。

0

1

7

87.5%

还会来参加社工举行的类似活动或服务。

0

1

7

87.5%

        2.服务对象对小组的其他意见和建议

1)多开一些有关教育类的小组活动,多做一些训练思维的游戏。

2)针对奖励的措施可以发放好玩、实用的玩具。

3)希望所有组员遵守纪律,尽量不迟到。

(二)观察与访谈法评估

1.社工从家长对小组的内容、个人表现及改变情况等进行评估。

在后续社工回访中,家长表示学习到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以及游戏、绘画、音乐疗法的个别技巧,并运用在日常亲职教育中。一位家长分享孩子因为早起检查有起床气,以往是强行让孩子起床检查,无视他的情绪和哭闹行为,现在更加注重和孩子沟通,告诉他早起检查难预约,时间长,只能选择早上的时间;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希望能安排轮椅下楼,因为早起不舒服,不想走路,家长了解患儿想法后购买了轮椅,亲子间不再因为早起检查而产生矛盾;家长了解到自己孩子喜欢玩积木,魔方,通过一起搭建积木,玩转魔方陪伴患儿,减少玩手机时间;家长通过掌握颜色代表情绪的技巧,了解患儿的内心想法,缓解患儿的情绪,减少患儿因为病痛产生的哭闹等行为;家长通过播放轻松冥想类的音乐,帮助患儿入睡和缓解身体疼痛。

2.社工从患儿对小组的内容、个人的表现及改变情况等进行评估。

语言表达和认知能力较强的患儿通过分享互动等环节的参与,以及家长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后,在自己认识、语言表达、遵守规则、感受他人情绪等方面有一定的提升。例如家长和社工反馈中表示患儿不再总是想要买玩具,而开始关心父母花多少钱用于治疗或关心自己的治疗情况;个别患儿改正了乱拿其他病友的物品的不良行为,而是询问家长的方式表达自己是否能拥有这个物品;在多人病房里,部分参与小组的患儿会与其他病友主动交流,并安抚其他病友情绪。

自我约束能力欠缺的患儿,通过授课社工的教训和引导、鼓励,患儿在小组投入度明显提升,规则意识增强,在小组过程中能够遵守小组约定。

整体而言,不同形式的互动,特别是体验游戏和绘画、音乐比较契合孩子的兴趣爱好,服务对象的参与热情高,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六、社工总结

通过本次小组的顺利开展,每节次活动中运用游戏疗法或音乐疗法或绘画疗法,总结其中的不足及需要改善的地方,在每节活动准备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提升和改变,让活动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通过五节小组的开展,组员们对于成长教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是在疏导情绪、关注内心世界、养成正确的行为和相互理解并作出积极的改变等方面。针对院内服务的其他科室患儿和家长参与成长教育的需求,以及参与后的收获和感受,需进一步制定科学合理且可行的计划,关注长期住院患儿的成长教育。

医务社工在服务中扮演多种角色,肿瘤儿童家庭之间具有相似的患病经历,他们在生活实践、社会和情感方面相互支持,更容易理解和互相帮助,也能完善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因此,医务社工作为服务组织者和提供者,开展肿瘤儿童成长支持小组,让肿瘤儿童家庭互帮互助,形成同路人支持系统。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家庭,医务社工还需提供个案介入,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确保患儿所需,让救助更及时,让医疗更温暖。

社工动态
康复患儿“三点半”病房成长课堂
一、活动背景学校“三点半”课后托管解决了上班族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难题。然而,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长期在医院进行康复治疗,治疗过程中在校学习、娱乐生活出现“真空期”,患及家长因担心返校后无法跟上学习进度、难以融入学校生活变得焦虑紧张。为了让患儿在医院接受康复训练期间仍然能继续学习课本知识,拓展兴趣爱好,正常交友娱乐,出院后更顺利地回归学校,医务社工联合湖南师范大学志愿服务队共同举办“三点半”病房成长课堂。二、需求分析社工通过访谈医护人员、患儿、家属及实地观察了解到,进行康复治疗的学龄儿童占据绝大部分,他们因为长期在院康复治疗导致学业中断,患儿及其家长担忧康复后,孩子学习进
2022-07-25
提高肿瘤患儿治疗依从性个案
一、背景介绍案主洋洋(化名),男,5岁,一家三口居住在长沙,后因案主患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湖南省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接受治疗,由案母在医院陪护。父母40多岁才生育了案主,对案主疼爱有加,不希望他受到任何委屈,面对案主确诊后带来的生理疼痛与心理创伤,案母情绪焦虑紧张。案主面对陌生的住院环境情绪较为低落、恐惧,抵触打针、打鞘、骨穿、腰穿等治疗。因此,科室护士长将案主转介医务社工,希望能改善案主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抗拒心理,促使案主能够积极面对疾病治疗。二、预估分析(一)生理状况:案主治疗主要以化疗为主,化疗周期至少半年,化疗过程中伴随着骨穿、腰穿、打鞘等,长期的化疗导致案主身体疼痛、恶心呕吐等生理
2022-07-25
独臂男孩勇闯关——重度烧伤患儿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一、案例介绍小贤(化名),男,8岁,2022年4月4日意外被高压电线触电导致严重烧伤,双上肢大部分皮肤呈黑色焦炭样。4月5日,案主病情转危,经救护车从当地医院安全转运至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一病区接受进一步紧急救治。到院时,案主全身多处电烧伤,面颈部肿胀明显,双手部分手指碳化,左前臂可见II-III度烧伤创面,可见开放性伤口,肌外露,胸膜部可见III度烧伤创面,腹部可见开放性伤口。二、接案与预估(一)接案为尽快恢复案主身心健康,缓解其家庭治疗费用压力,4月8日,经科室转介,医务社工正式介入。因案主当天进行右臂截肢手术,未能与之见面。从案主父亲及医疗团队了解到其治疗费用存在巨大缺口,且因右臂截
2022-07-25
全天咨询:0731-85356114 院间转运:85600965 值班电话:85600908 健康体检:85356161
医院地址:长沙市雨花区梓园路86号 邮政编码:410007
微信服务号
患者满意度调查

?1985~2021 taian.elevationdebate.cn 湖南省儿童医院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21013号 |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1117号
华容县| 东安县| 澳门| 泰顺县| 青神县| 竹溪县| 高唐县| 高尔夫| 监利县| 内江市|